从华盛顿返回了New Jersy的家,去机场接了WC从加州过来的两位美女同学,5.31-6.1,我们在纽约度过了两天,时间有限,只去了一些最有名的观景点。
第一站是纽约时代广场,这个广场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大,其实只是Midtown Manhattan的一个商业中心,位于Broadway和7th Avenue, 42nd 到47th大街之间。这里集中了百老汇五光十色的剧院,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行人集散地,也是全世界范围内的娱乐工业中心地之一,据说每年参观时代广场的游客多达3900万人。别忘了,每年新年倒数可就是在这里哦,诸多大牌明星现身,来自全世界的人们都过来参与这一盛会,场面极其宏大。不过对于我这种不爱挤热闹的人,在电视上看看就好了。从Port Authority Bus Terminal, 走不多一会,就到了这片繁华地带,有些overwhelming,人流如织,广告牌巨大,歌声鼎沸。
大型M&M糖果店,里面非常有趣
离开时代广场后,我们就前往了洛克菲勒中心Rockefeller Center一带。这里包括19栋商业大厦,占地22英亩,在曼哈顿中城的最中心,东西从48th 到51st街,南北从Fifth Avenue到Seventh Avenue。1987年被命名为National Historic Landmark。我们在不知道怎么回事的情况下,在网上预定了一个tour,有个lady过来带着我们一群世界各地的游客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解说和向导,听到后面我都要睡着了,建议大家除非对这个东西特感兴趣,真没必要跟着她逛,自己完全可以搞定。不过她确实介绍了不少洛克菲勒中心的历史渊源,这里作为全世界最大的私人拥有的建筑群,是John D.Rockefeller Jr.逐步筹划的,总设计师是Raymond M. Hood,这里的一切都是现代主义建筑和资本主义世界的地标。
GE Building, where Top of the Rock belongs to. 70 floors. 266 meters.
Statue of Atlas, on Fifth Avenue
紧挨着著名的第五大道,怎能不逛街?北起Washington Square,南至143rd 街,这里被称作世界上最贵的大道,几乎所有上流零售商都在这里租有一席之地,尤其是49到59大街,拥有最奢侈的品牌店。不过第五大道也并不全是购物大道,在central park附近,风格就由商店转变为具有历史感的博物馆和古老住宅建筑了。还记得《蒂凡尼早餐》中奥黛丽·赫本每天早上都会来到纽约第五街的Tiffany橱窗前,一边吃着手中的面包,一边幻想的场景吧!传几张随手拍的街拍。
Don’t turn green, please. Let me finish this picture. You guys, just run.
NYC街头的女士大多打扮新潮随意,妆容精致,而且普遍苗条,大概是走路比较多的缘故
晚上,我们就一起去参观帝国大厦了,the Empire State Building,赫赫有名,与自由女神像并列作为纽约的标志。这座大厦有102层,天线顶端距地面448.7米,天花板距地面381米。1930年动工,1931年就落成了,因为纽约州外号empire state,所以这个楼最初的用意是纽约州大厦,不过被人称作帝国大厦由来已久,纯属翻译问题,也被大众所接受,听起来更霸气哦。帝国大厦曾经雄踞世界最高建筑的宝座达40年之久,直到1971年才被世贸中心超过。但后来几十年里,又有很多建筑超过了帝国大厦,如马来西亚的双子塔等。“9·11”恐怖袭击事件后,帝国大厦也只能重新成为纽约最高的建筑。 在86楼及102楼有瞭望台,由于是露天的望台,台上的风力相当大。晴天的时候可远望至100公里远的地方。
看到维基百科上说的才知道,帝国大厦还有很多有趣的活动。自1994年以来,帝国大厦已成为青年人到顶层举行婚礼和纽约人庆祝情人节的传统场所。在这里举行过婚礼的人,就能成为帝国大厦俱乐部的成员,每年情人节都可以免费重返帝国大厦。不过,要取得在大厦举行婚礼的资格并不容易,新人要写信给帝国大厦,描述他们为什么要在大厦举行婚礼,之后大厦根据申请人的情况和是否有原创性等条件,挑选出最佳人选。另外,从1978年,每年人们都要在这里举行一次爬楼梯比赛。参加者从第一层登至86层,共1574个阶梯。不过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西雅图不眠夜》里的顶楼之约了❤
疲惫的一天之后就回家休息了,第二天早晨起来拍了一张照片,这家伙的家还挺文艺的这么看来。
第二天我们的目标是City Hall,China Town和Wall Street,再遥望一下Brooklyn Bridge,去了battery park遥望自由女神像,然后参观了下SOHO,吃过饭,逛了下NYU附近,以及Washington Square,就打道回府啦,旅程真是疲惫啊,不得不说,我和某人走的太快了,从加州来的两位姑娘慢生活惯了,一直被我们落下好远,她们慢悠悠地真是乐哉。
先说说New York City Hall,地理位置在Lower Manhattan的Civic Center,在三条路中间,分别是Broadway, Park Row,还有Chambers Streets,真是奇怪。它是全美目前还被用作政府机能的最古老的city hall,始建于1810到1812年,这里也被列作National Historic Landmark。
坐地铁我们前往China Town品尝西安美食,吃了肉夹馍,凉皮,还去了一家忘记了名字的牛肉面店,饿了一上午,我吃了超级多!中国城很破败,想来也是历史非常悠久的地方了,处处都是中国80年代的特色。
华尔街,是纽约市的Financial District,这条街在Manhattan南部,从Broadway延伸到East River,全长仅有1/3 MILE, 宽仅11米,有8个block段,但是是闻名世界的美国金融之心。这里是New York Stock Exchange,世界上最大的证券交易所所在地,也是各大财团聚集地,如纳斯达克NASDAQ,纽约证交所New York Mercantile Exchange,纽约商业交易所New York Board of Trade,以及纽约期货交易所 former American Stock Exchange。
继续往前走,就到了东河边,遥望一下河对岸,再看看布鲁克林大桥,很是舒服。布鲁克林大桥1883年5月24日正式交付使用,全长1834米,桥身由上万根钢索吊离水面41米,是当年世界上最长的悬索桥,也是世界上首次以钢材建造的大桥,落成时被认为是继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后的第八大奇迹,被誉为工业革命时代全世界七个划时代的建筑工程奇迹之一。(以下摘自百度百科)桥梁的设计师是约翰·罗布林,他带着在德国学到的桥梁技术来到美国创业。1869年,他的建造布鲁克林大桥的计划力排众议,得到了批准,而他自己却在一次河边勘察时因事故去世。他的32岁的儿子随即被任命为建桥总工程师,但因采用气压沉箱法建桥墩,患了沉箱病,只能靠他的妻子艾米莉到工地指挥。从1869年开工,到1883年竣工,前后长达14年,投入了2500万美元的资金,而此桥的工程期间中,除了约翰·A·罗夫林以外,还有20名建筑工人丧命(桥塔上面的标志板是为了悼念他们而附设的),终于建成了这一座世界桥梁史上的丰碑。建成时,桥墩高达87米,是当时纽约最高建筑物之一。布鲁克林大桥启用后,它已成为纽约市天际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1964年成为了美国国家历史地标。
遥望东河对岸的布鲁克林区
没啥时间近距离观察自由女神像,就在battery park遥望了一下,坐了纽约的地铁,很热,地铁站没有空调,车厢内有空调,非常脏乱,不禁怀念北京的地铁了。
SOHO是英语单词SOUTH OF HOUSTON的缩写,指的是处于纽约下城HOUSTON街南,SOHO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区,而和西村、格林威治村以及小意大利合在一起成为曼哈顿岛的第二区。SOHO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完美体现了艺术与商业的结合。这里不是第五大道名店云集贵妇散步,也不是时代广场剧院错落歌舞升平,这里在纽约潮人心目中有独一无二的位置,在这里更多的是时尚青年和个性艺术家, 各种名店也必须量身定做适合这里艺术气质的店铺风格。这次逛的仓促,没有进店参观,也是骨子里有点点怯场,害怕自己太没艺术气质,与这些小店格格不入,不过看到TOPSHOP的时候还真是毫不犹豫地冲进去了,来美国后越来越喜欢这种随性高街品牌了╮(╯_╰)╭
逛完TOPSHOP, 已经累到脚软,坐在大马路边,开始街拍了。如下:
最后贴一张畅游NYU,然后到达华盛顿广场的照片吧!写到最后,太懒了,直接转载百度百科内容了,华盛顿广场是当今纽约大学内最受人喜欢的地方。展出的90幅作品包括油画、摄影、素描和版画描绘了广场从作为曼哈顿地区最富有的街区转变成纽约市最富有艺术气息地域的过程。华盛顿广场地区居住了许多画家、雕塑家和摄影家,他们把广场作为了一个捕捉创作对象的殿堂。 华盛顿广场位于格林威治村与东村中间,被纽约市最波希米亚的自由与颓废环绕着,西边的格林威治村自广场建立后,即成为作家、艺术家的栖身之所。东村的身段稍低,庞克族与实验剧场在此出没。以华盛顿广场为中心的方圆一公里内,有好咖啡馆、好酒馆、好餐厅,还有彻夜不眠的爵士酒吧。占地9又2分之1公亩的华盛顿广场(Washington Square)是昵称「村子」(The Village )的格林威治村的灵魂中心,这里曾经是一片沼泽,18世纪末为公墓,埋葬当时因黄热病去世的人,后来挖掘出来的尸骨竟有10,000-22,000具之多,1819年甚至成为决斗或绞刑示众的现场,这些血腥的过往自1827年正式成为公园后开始转变,1916年达达主义的 华盛顿广场创始人–杜象(Duchamp)与史隆(John Sloan),率领一批艺术家登上华盛顿广场的拱门,宣称「华盛顿广场取得自由、独立,成为新波希米亚的国度」,从此开启了华盛顿广场充满艺术、活力的新纪元。
Discussion
No comments yet.